您好,歡迎進入北京佰司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網站!
          一鍵分享網站到:
          產品列表

          PROUCTS LIST

          新聞動態News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原子力顯微鏡的三類模式您弄懂了嗎?

          原子力顯微鏡的三類模式您弄懂了嗎?

          點擊次數:1679 更新時間:2020-08-10
             原子力顯微鏡可檢測很多樣品,提供表面研究和生產控制或流程發展的數據,這些都是常規掃描型表面粗糙度儀及電子顯微鏡所不能提供的。原子力顯微鏡利用檢測樣品表面與細微的探針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測出表面的形貌。
            三類模式簡析:
            1.接觸模式
            從概念上來理解,接觸模式是AFM直接的成像模式。正如名字所描述的那樣,AFM在整個掃描成像過程之中,探針針尖始終與樣品表面保持親密的接觸,而相互作用力是排斥力。掃描時,懸臂施加在針尖上的力有可能破壞試樣的表面結構,因此力的大小范圍在10-10~10-6 N。若樣品表面柔嫩而不能承受這樣的力,便不宜選用接觸模式對樣品表面進行成像。
            2.非接觸模式
            非接觸模式探測試樣表面時懸臂在距離試樣表面上方5-10 nm的距離處振蕩。這時,樣品與針尖之間的相互作用由范德華力控制,通常為10-12 N,樣品不會被破壞,而且針尖也不會被污染,特別適合于研究柔嫩物體的表面。這種操作模式的不利之處在于要在室溫大氣環境下實現這種模式十分困難。因為樣品表面不可避免地會積聚薄薄的一層水,它會在樣品與針尖之間搭起一小小的毛細橋,將針尖與表面吸在一起,從而增加對表面的壓力。
            3.敲擊模式
            敲擊模式介于接觸模式和非接觸模式之間,是一個雜化的概念。懸臂在試樣表面上方以其共振頻率振蕩,針尖僅僅是周期性地短暫地接觸/敲擊樣品表面。這就意味著針尖接觸樣品時所產生的側向力被明顯地減小了。因此當檢測柔嫩的樣品時,AFM的敲擊模式是理想的選擇之一。一旦AFM開始對樣品進行成像掃描,裝置隨即將有關數據輸入系統,如表面粗糙度、平均高度、峰谷峰頂之間的大距離等,用于物體表面分析。同時AFM還可以完成力的測量工作,測量懸臂的彎曲程度來確定針尖與樣品之間的作用力大小。
          版權所有 © 2025 北京佰司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ICP備案號:京ICP備19059559號-2